找到相关内容8200篇,用时1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真 因 与 分 类——《因正理论》初探之三

    辨认论式中因之真伪。  第一相宗法,是指因(前提)与欲知有法(宗前陈)之间的蕴涵关系。宗法旧译为“遍是宗法性”(唐玄奘译),指出论式中因事遍及于欲知有法,就是说作为因事概念的外延大于欲知有法事物概念的...之间是属种关系,因事“有为法”是上位概念(属概念),有法“声音”是下位概念(种概念),声音属于有为法,是有为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例,欲知有法“物质”与因事“有为法”之间是同一关系,这两种事物概念的外延...

    祁顺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80038495.html
  • 真因与分类——《因正理论》初探之三

    ,就是说作为因事概念的外延大于欲知有法事物概念的外延,因事蕴涵着欲知有法,它们之间必须是相容关系,具体地说,因事与欲知有法之间必须存在属种或同一关系。如“声音无常,有为法故”和“物质无常,有为法故”二论式中,第一例,欲知有法“声音”与因事“有为法”之间是属种关系,因事“有为法”是上位概念(属概念),有法“声音”是下位概念(种概念),声音属于有为法,是有为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例,欲知有法“物质”与...

    祁顺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93738605.html
  • 周叔迦:贡献给哲学年会诸作家的一片鹅毛

    消灭了,然后在后一刹那发生了这事物概念,当概念发生时这事物早已过去了。这学说与在二千年前佛教的唯识哲学以及毗昙哲学完全相符,鄙人以佛教的眼光只有表示信服。但是当时在会场上,鄙人曾请问了黄先生二点,第一,这第一刹那事物与我的脑海互相连持,和第二刹那的概念,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当时据黄先生的答复说,都是真的,不能说谁真谁假,事物是概念的事物,概念是事物的概念。第二问题,是事物到在我脑海里,是本质到了...

    周叔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3464711.html
  • 妙华法师访谈

    妙华法师访谈  改变观念 突破概念  主持人:法师对《佛艺时尚》的“佛·商”栏目有什么看法?  妙华:“佛·商”这个概念很好,但是要深化。一方面是和传统的经商理念挂钩,再一方面就是,要对佛教,透过“人”,去作一种深层的挖掘。“佛·商”这个概念中间不加点的话,可以直接运用。就是我是一个教徒,我又是一个商人,比如像伊斯兰教徒,他们就是很善于经商。我现在到很多大城市里去买东西,我会到那个伊斯兰回民一条...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91571459.html
  • 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

    规则以前,非常重视概念的认识和概念的划分,因为这些是进行辩论时的必要因素,所以格鲁派各大寺的学众,在正式学习量论原著以前,首先必须学《度扎》,意译为《摄类》的这部书,格鲁派学者把它比喻为打开量理奥妙之门的钥匙,由于《度扎》中,对若干概念的划分有详有略,所以有《摄类辩论略集》、《摄类辩论中集》、《摄类辩论广集》三种,这是藏传因明学的一大特色。在此,我们可以看看《摄类》对于概念的划分和认识,以及对概念...

    杨化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1038720.html
  •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形而上学的重要区别。“梵”只是从表达方式上有类似于“善的理念”、“绝对理念”之处,而其实质却是非理式和非概念的,不能靠构架内的思辨,而只能通过瑜伽而直接体验到的。尽管如此,这种形而上学的而非纯显现的表达方式有重大的后果。首先,它鼓励了一种实体性的终极观。虽然这种终极观与西方哲学中流行的概念型的实体终极观不同,但毕竟将终极实在置于了某个(最高的)思想位置上。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比如布施...

    张祥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5364400.html
  • 对宗教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

    直到现在,其道德教育主要是依靠或者通过宗教来进行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也是这样,中国人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民族习俗的形成,都跟宗教密不可分。而实际上,现在我们一般人思维中关于宗教的概念并不是中国古来就有的“宗教”概念,我们古代宗教的含义主要指“教化”。中国文化中把涉及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文化称之为 “教”,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传统文化用儒释道三教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教化。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张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5164950.html
  •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

    整体知识架构,亦彰显了佛教哲学的理论特色。另“意生身”观念因涉及佛教宇宙论知识的认识问题,文中亦提出讨论,重点在指出“意生身”亦为一相对性概念,就法身佛而言,智色不二,因此“意生身”实依凡夫众生认识知能而说的概念,菩萨之意生身概念中亦有一肉生身意义在,而众生之肉生身概念上亦有一意生身意义在,至于佛性存有者本身就是一智色不二的存在结构。文中亦另讨论了“佛不入涅槃”及“如来藏概念”等的知识意义,重点皆在...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060030.html
  •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

    哲学的理论特色。另“意生身”观念因涉及佛教宇宙论知识的认识问题,文中亦提出讨论,重点在指出“意生身”亦为一相对性概念,就法身佛而言,智色不二,因此“意生身”实依凡夫众生认识知能而说的概念,菩萨之意生身概念中亦有一肉生身意义在,而众生之肉生身概念上亦有一意生身意义在,至于佛性存有者本身就是一智色不二的存在结构。文中亦另讨论了“佛不入涅槃”及“如来藏概念”等的知识意义,重点皆在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架构...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2360070.html
  • 从相对论看法界无尽缘起

    施罗丁格尔关于时间的观察结果鼓舞我们对于宇宙生命的相互依存性作进一步的禅观。当我们观察宇宙生命互即互入的本性时,我们有关内与外、一与多的概念就开始瓦解了。但是,只要我们还相信绝对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是... 时间和空间被看成是有关真实(即互为缘起)的一种虚妄观念。既然《华严经》中所揭示的宇宙万物互即互入的规律拒绝接受诸如内与外、大与小、一与多等等所谓真实的概念,它同样不可能接受作为绝对实在的空间概念。...

    [法]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0746423.html